磁县讶鼓是一支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珍宝,属于民间舞蹈类别,以打击乐器表演为主,最早系源于古战场上的一种助战形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宫廷娱乐活动,传入民间后以其具有雷鸣闪电般气势,用于祈雨求福、庆贺丰收等,而后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间娱乐文化。
磁县讶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黄色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摧人振奋。磁县讶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讶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讶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讶鼓流传广泛而兴盛。
解放初期,据老艺人讲,祈雨求福,村村都有讶鼓,而且活动特别频繁,磁县有一年大旱,为了求雨,兴仁街讶鼓在天子冢前从夜里十点一直演奏到第二天中午,中间换人但鼓点不能停。解放后,不再求雨,磁县兴仁街成立了讶鼓队,开展起各种娱乐活动,为送新兵、送宾客和春节花会进行讶鼓表演。文革期间,磁县讶鼓也受到摧残,曾禁止演奏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复兴,磁县讶鼓以崭新面貌活跃在磁州大地上,特别是兴仁街讶鼓队,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民间传统节日,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活跃于城内的大街小巷,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以流传下来。2000年至今,磁县讶鼓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加上讶鼓艺术在创新上的欠缺,人们对讶鼓产生淡漠,加上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青年人不愿学,演出活动也越来越少,讶鼓原有曲目共有七十二套,现保留下来不足二十套,长此下去,再不加以保护,将面临失传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