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花也称 “京花”,起源于明朝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大街,因康乾盛世时,此地花庄、花局、花作甚多,且多家从事绒绢花生产,制花、售花形成一方特产,是“京花”的集散地,故街以物名,称为花市。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印的《京师全图》既以“花市”标注,沿用至今。 当时的花行出现了“花儿金”、“花儿刘”、“花儿高”等著名人物。“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据《旧都文物略》中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几经传承,北京绢花技艺被“花儿金”、“花儿刘”等老艺人传入了1960年成立的北京绢花厂,从此“京花”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最大的荷兰花市上,北京绢花与鲜花并列,争芳斗艳。 北京绢花以绸、凌、绢等为原料,经过浆料、凿活、染色、握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工序制成成品。在技艺上讲究“追真仿鲜,造型美观,种类繁多,可与真花媲美,形成了自己的独门技艺。 1952年在北海团城举办的展览中,“花儿金”第四代传人金玉林制作的棉花盆景及海棠盆景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的赞赏。他做的一盆“十丈珠帘”菊花,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同行业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但随着北京绢花厂的倒闭,现在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绢花技艺,传承面临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