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响玩具概述:
音响玩具是指以声响为主要效果或在玩耍过程中可以发出音响的玩具。音响玩具在全国分布极广,它的材料和工艺局限性小,无论是陶瓷、金属、泥土、竹木,还是玻璃、贝壳、果核、石蜡、甚至柳枝的嫩皮和各种植物的叶子都是制做音响玩具的材料。各地群众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响玩具,受孩子喜爱。
在史前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过大量可以发声的玩具,证实了中国音响玩具有久远的历史。古代文化遗物中的音响玩具都是陶质的球形,中空,里面装有弹丸或砂粒,摇动时哗哗作响。发现过陶球的文化遗址有多处,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湖北省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京山朱家嘴遗址、湖北江陵毛家山遗址、四川省宜昌清水滩遗址、河南省唐海寨茨岗遗址、湖南省沣县梦溪三元宫遗址、江苏省圩墩遗址、安徽省潜山薛家岗遗址等。陶球的直径分别自3~8.9厘米不等,质地均为低温无釉陶质,有暗红色、灰白色、黑色等。多数陶球的表面都有镂空的孔洞,孔洞分布呈对称式,有4孔、6孔、8孔之分。有的陶球表面还划刻着花纹,常见的是米字纹,方格纹、麻点纹、篦纹和圈纹、螺旋纹、叶纹。陶球内部装有陶质的弹丸或小石子,京山朱家嘴遗址中出土的三个较完整的陶球内有15粒陶弹丸,有的还要多一些。
对于这些陶球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和考证。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麟先生将其命名为“陶响球”,并援引民族学、考古学的理论确定为史前的玩具。宋先生还指出:“无论是考古学或民族学资料分析,陶响球不仅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球类玩具,也是一种原始乐器。”《陶响球和古球戏》陶响球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音响玩具。这些玩具具备了发声、滚动的功能和采用塑形、雕刻等装饰手段,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哗啷棒”、“花棒锤”开辟了先河。
陶响球作为最早的音响玩具向人展示了声音在娱乐中的重要作用,音响不仅可以引人注意,而且可以运用节奏、强弱表现人的主观情感。陶球被认为是原始的乐器是很有道理的。随着人类文化的迅速发展,音乐早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各种乐器和发声器均渐臻完备,人们制造出的乐器已经相当丰富,但是,作为最初阶段的发声器——音响玩具却依然一脉相承,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不间断地沿续下来,历代相因、久传不衰。
商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多种陶质的肖形哨,质地为灰陶、白陶、黑陶等,造型有鸟、猪、蝉、鱼、鸡。汉代以后的陶哨更为多见,历次发掘的汉墓和汉代遗迹中多有各种陶质的肖形哨子出土,题材与造型均有较大的发展。湖南省境内曾出土了唐代的陶哨,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种唐代鸟形哨,体形圆润丰满、小头大腹、塑有小翅和尖喙,腹部有一孔,可吹奏发声,通体为褚黄色低温釉陶,造型、色彩及形制均带有盛唐时期丰腴雍容的气质,是古代音响玩具中的珍品。
此后历代音响玩具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数品种是低幼儿童的用品,具有声音悦耳、形体轻巧、造型生动的特点。此外,还出现了大量模仿乐器的音响玩具如小鼓、小锣、小钹、小喇叭等,使音响玩具家族更加繁荣兴旺。
二 拨浪鼓
拨浪鼓是低幼儿童的玩具,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拨浪鼓又叫“小鼓”,江南有些地区又称“摇咕咚”,古代则称之为“鼗”。鼗本是一种古乐器,多用在“礼乐”中,在演礼仪式中属常用乐器。《书经·益稷》上说:“下管鼗鼓、合止拀敔。”证明鼗经常与鼓、拀、敔等礼乐一起演奏。《书经》注释中又说:“鼗属堂下之乐”,即在乐曲后半部演奏。《周礼·春宫·小师》上说:“掌教鼓、鼗、拀、敔、箫、管、弦、歌”。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可见鼗与箫管弦等乐器具有同等并列的地位,注释中的话则证明鼗既是今世之拨浪鼓。
鼗流入民间后,失去了礼乐的功用,演化为民间音响器具。古代的货郎也常常摇动着拨浪鼓招徕顾客。南宋李嵩《货郎图》中货郎的手里就拿着一具颇为考究的拨浪鼓。在他的担子上挂满了各种儿童玩具和小百货,后面的货架上还斜挂着一个特殊的拨浪鼓,由四个逐渐增大的小鼓叠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四个小鼓上各有双耳弹丸,鼓下设光滑适握的手柄。这件精致的拨浪鼓挂在货架上,与其它玩具在一起,想必是待出售的货物。一般地说拨浪鼓的鼓面越大所发出的声音越低沉,鼓面越小声音越高,这里的四面小鼓由小渐大,大小不同,摇动时一定会发出高低错落的音响,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这只拨浪鼓可以看出南宋时拨浪鼓做为民间玩具已十分流行,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各地拨浪鼓的造型都不一样,有长形如腰鼓的,也有扁而似大鼓的,又有长宽相等鼓身垂直的,还有扁圆如烧饼的。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在鼓面上绘画花纹,或各种图案;也有的在鼓身上描绘花纹、点线;还有的把手柄加工成竹节或葫芦节,鼓上的双耳弹丸也很富于变化,有的用两粒小玻璃珠子,有的用两颗树种子,也有的用磨光的酸枣核,还有的用小木珠、小贝壳。
现代工业玩具中已停止了拨浪鼓的生产,原因是双耳弹丸如玻璃珠、酸枣核等物极容易被儿童吞食,给孩子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但是,在广大农村拨浪鼓仍很有市场,不同材料、不同式样的拨浪鼓仍在不断制作。
三 空竹
空竹是一种著名的民间音响玩具。取直径在10~15厘米的竹筒2厘米高,两端封上木板,沿周沿开设小口,是为底盘。底盘中央安装一根中间有细腰的木轴。另外用两根小竹棍子拴线,缠住木轴上抖动,空竹即可高速旋转,在空气作用下,底盘周围的开口同时发声,声音高昂雄浑十分悦耳。空竹有单盘、双盘之分。双盘空竹即在立轴两端均设圆盘,呈车轮状。另有一种“双底座”空竹,令两个底盘均安在立轴的一端,上下叠为两层,双层的开口相经迭错。因为它的两层底盘都集中在木轴的一端,并增加了空竹的不平衡,抖起来困难较大,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较强的体力,重量感强、力度大,是成年人喜爱的特殊的空竹。

根据底盘周围开口数量的不同,空竹可分为双响、四响、五响、六响……直到三十六响多种。圆盘上开口处的内部都用薄木板围成半圆形小房间,开口之间都不相通,缝隙的密封依靠浇灌鳔胶来完成。每个圆盘上只有一个宽约1厘米的大开口,宽约0.5厘米,它们的声音高昂尖锐;大小开口同时发声造成高低共鸣,音响效果极为动人。
最早的空竹当源于“地轴”,地轴即古人所说的“空钟”。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
“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烫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钟,大者声钟,小亦蟛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根据这里记述的形制特征与玩法分析,所谓“空钟”即今日民间流传的“地轴”。用竹筒一段封以木板,周围开口,中央贯细轴,另有一块带孔的小竹板。把线绕在轴上,另一端穿入竹板孔洞,用力一拉,地轴即高速旋转落地,呜呜作响。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中谈到地轴时说:
“中间有根尖轴的小空竹,缠上线一抽,丢在地上旋转,嗡嗡作响,叫‘风葫芦’。”

这里的风葫芦即地轴,在外地又叫“地铃”。地轴作为民间玩具现在仍有流行,称这种游戏为“放地轴”。空竹即在地轴基础上演进而成。在清代也称空竹为“空钟”。空竹流行之后,地轴反而不如空竹普遍了。
清初,空竹在北京兴起,据“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载:
“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燕京杂记》也说:
“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干,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头搂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
空竹在当时的京城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其发声效果作了好评。清人陆奎勋《陆堂诗集》中“京邸杂咏”说:
“竹筒短短开风门,胡绳曳之独足奔,牛鸣士窖宫声存。”
北京地区的空竹最早在琉璃厂的玩具货摊上出售,孙殿起《琉璃厂小志》中说:“空竹亦名空钟,能抖出种种花样,摆摊人均擅此技,借此以广招徕。”后来,琉璃厂改为每年春节的节令市场——厂甸,各种民间玩具都竞相投放厂甸市场。空竹和风筝、花灯、大风车一样成为厂甸货物中的代表品种。《帝京景物略》中有“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死、踢毽子,”的民谣,说明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已成为早春季节的节令玩具。春节过后,天气渐暖,北京城内四处都有人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悠扬悦耳的声响此起彼伏,增添了古城的生气也传达着春的信息。自70年代以来,空竹仍有生产、春节期间投放市场。
抖空竹的技巧需要学习和演练,空竹并不像陀螺那样容易掌握,因为它是在线绳的抖动中达到稳定的,必须控制住旋转方向旋转速度和“轴向”,而所有这一切均依靠手中两根竹棍之间的那根线绳来完成,所以,必须积累一定的经验并掌握熟练的技巧。双盘空竹在木轴两端均装有圆盘,容易保持平衡,抖动时人体不需跟随轴向雷动,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品种。抖单盘空竹的难度就比较大,必须及时调整人与空竹的相对位置,让空竹的立轴始终向外,游戏者应随时在原地转动,注意线绳的缠绕与松紧。空竹转速越高,声音越大,抖动时的力度是有节奏的,声音也会形成同步的节奏,远处听来即成为“嗡—嗡——”的效果。
掌握了抖空竹的基本技法之后,还可以学习许多特技花样,最为常见的玩法是“龇杆”、“扔高”、“换手”和“放地轴”。龇杆是在空竹达到一定转速后用线拉起空竹,使它滑到抖空竹用的小竹棍上,继续旋转,转速减弱后及时滑放到线上,继续抖。扔高则是在空竹抖稳之后调开线绳突然拉绷,把空竹弹上高空,空竹会带着呼啸飞上天去,然后仍用线绳接住,继续抖。“放地轴”是把单盘空竹抖到一定速度之后,立柱的尖头朝下放在地上,会像陀螺一样转动着,待转速减弱时,及时用线套起来,继续抖。这三种特技均比较容易掌握,并有趣。尤其扔高,更为精彩,于风趣中还夹带着惊险,是青少年朋友非常喜爱的玩法。
“换手”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玩法,由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同时抖动自己的空竹,抖稳之后,每个人都扔出自己的空竹并接住别人扔来的空竹,继续抖。此种技法多为成年人所为,均需要经过一定训练方能掌握。旧日北京出售空竹的货摊前常有这种特技表演以此招徕顾客。节日期间民间花会中也有抖空竹这个项目,光绪十二年李若虹所编《朝市丛载》中收有《厂甸正月竹枝词》12首,其中有一首描写了抖空竹的情况,说:
“狗熊傀儡互喧闹,汗粉淋漓跑旱船,抖起空竹入云表,千人仰面站沟沿。”
这里所记的表演项目大约是“扔高”或“换手”。现在,在杂技表演项目中仍保留了抖空竹的节目,所演内容均是民俗技艺基础上提炼加工的特技,变化为更加复杂高难的动作。
抖空竹时双臂用力、反复开合,有益于增强肺活量和锻炼臂力,抖动十响以上大空竹进,常常会浑身出汗,因此,空竹也是一种饶有趣味的健身玩具。抖空竹的技巧因人而异,在相互观摩、表演过程又体现出较强的竞技性。加之空竹的音响效果所造成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使这一传统民间玩具具备了较丰富的内涵,成为历代相传深受欢迎的民间音响玩具。
四 琉璃喇叭与扑扑噔
琉璃喇叭与扑扑噔都是用琉璃做的音响玩具,始于明代,发源于北京。琉璃喇叭就是琉璃喇叭,用玻璃熔液吹拉成形,小喇叭长30厘米左右,大的长约120厘米左右,吹奏时声音高亢响亮,清代广为流行。琉璃喇叭与扑扑噔都是由北京琉璃厂率先创制的。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
“东之琉璃厂店、西之白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小大俄忽。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唝唝,小声唪唪,曰‘倒掖气’。”
这里所说的“倒掖气”就是扑扑噔。可见这种玻璃玩具与玻璃鱼缸、玻璃瓶同属一类。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过:
“琉璃喇叭者口如酒盏,柄长三尺。扑扑噔者,形如壶卢而长柄,大小不一,皆琉璃厂所制。儿童呼吸之,足以导引清气。”
《琉璃厂小志》说: “有底者为扑扑噔,壮其声也,无底者名琉璃喇叭吹之作响。”
北京琉璃厂旧址即今和平门外东琉璃街以北,曾是元明清三代烧制用琉璃器的场所,琉璃喇叭与扑扑噔均出产于此。此外,这里还生产各种玻璃器皿和玻璃玩具,直到清末民初仍有各种玻璃玩具出售。玻璃玩具中较著名的是“假果子”,如用玻璃制成的柿子、苹果、石榴、金葫芦、子孙万代葫芦等,都是胎体极薄、色彩极艳的“假果子”。旧俗女儿出嫁时常以柿子置果盘中,以寓意“事事如意”。倘若办喜事时恰逢春夏,柿子不易得,就购置玻璃柿子充实果盘。玻璃玩具十分兴隆,琉璃喇叭与扑扑噔正是这些玻璃玩具中的音响品种。
琉璃喇叭和扑扑噔多在冬季上市,与玻璃器皿和玻璃玩具放在一起出售。琉璃喇叭分大小两种,小的多为紫色透明,吹口上有圆嘴,用力一吹可发出高亢响亮的直音,宜于低幼儿儿童。大的琉璃喇叭长约1~1.3米,淡绿色透明,底边和吹口色紫。吹口呈扁形,吹时非用力不响,宜于成年人。善吹奏的人可吹出高低变化的音响。民间通行的曲调是先发一粗音,继而为三数声高音,最后又以粗音引为长结,颇似鹤唳雁鸣。在北京的冬季,寒天如水,这纯朴苍凉的喇叭声常把人带入悲壮高远的境界。
琉璃喇叭不单在琉璃厂出售,尚有一部分产品由小贩担筐挑担走街串巷叫卖。《清代北京民俗百图》中有一幅“中国卖琉璃喇叭之图”,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出售琉璃喇叭的情景。释元璟《完玉堂诗集》有“琉璃厂诗”说:
“五色琉璃制最工,担来市上诱儿童,本朝法驭绍珰善,厂甸东西有绪风。”
说的也是卖琉璃喇叭的情景。
扑扑噔又作“布布噔”,也叫“倒掖气”、“响壶卢”,还有的书上写作“鼓珰”。《颜山杂记》云:“凡为鼓珰先得葫芦,旋烧其底而凹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杠焉,以随气之动乃得鸣,鼓珰者,‘响葫芦’也。”
沈丙莹《春星草堂集》有“都门新年词”:
“琉璃厂里琉璃器,盛得鱼苗血色朱,又听街头声唝唝,儿童口插响壶卢。”
扑扑噔形如葫芦,上部有直嘴,底部极薄,稍有凹进,吹气时底部随气压变化而里外抖动,就会发出“嘭嘭”的响声,连续吹极时声响即连成一串。造型除葫芦形之外又有苹果形、半球形,大的直径近30厘米,小的约10厘米左右。颜色也多、有白色透明的、也有淡绿的、淡紫的及黄色的,造价低廉、音响生动,很受孩子们欢迎。但是,扑扑噔的最大弱点是容易破碎。不仅给保存和运输带来不便,而且严重威胁儿童的人身安全。因底部极薄,只吸过猛就会损坏,旧日吹吸时常在吹口上罩一块纱布,以防止破碎时把玻璃碎片吸入口中。60年代以后,江南各地也出现了扑扑噔,形制仍如其旧,80年代以来,北京新型文化庙会上又恢复了专集扑扑噔的货摊,但安全问题仍然未做彻底解决。
琉璃喇叭与扑扑噔做为特殊的音响玩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民俗特征,在中国民间玩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工业发达后,工业材料与加工技术在玩具中的应用;也反映了儿童娱乐心理的需求,有必要适当保留其原始资料,以供玩具研究与玩具设计的参考。
五 摇叫与摇鼓
摇叫和摇鼓都是在摇动中发声的玩具。摇叫由一个单面小鼓和摇杆组成。小鼓鼓面中央透穿着一根丝线或棉线,线头在鼓面里系着一根小木棍或火柴根,以使线与鼓面保持良好的接触。线的另一端绕在摇杆上,摇杆上抹着松香。玩的时候拿住摇杆把小鼓抡起来,使其不停地旋转,线绳在松香的作用下产生摩擦振动,传给小鼓就会发出“柔儿、柔儿的叫声,所以取名为摇叫。
摇叫在全国各地都有,但因其太小又太一般故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原料以泥土为多,用黄泥捏一个直径半寸的小鼓,蒙一块皮纸做鼓面,再用树枝、竹棍或高粱杆抹上松香做成摇杆,联上线绳就成了。摇叫的形式变化主要体现在小鼓上。山东省高密县的摇叫小鼓做成青蛙形,掖县的小鼓是鼓形、虎头形;还有的地方用小竹筒做鼓,河北农村的摇叫用废弃的电料瓷管叫摇叫的小鼓。摇叫的发声特点是连续不断,并随着摇动力量的大小略有高低变化,很宜于低幼儿童玩耍。据传说,这种玩具源于喇嘛教(藏传佛教)的法器,直到现在喇嘛念经时手中摇动的发声器仍与摇叫相似,也许这种传说不为无因。
还有一种发声原理与摇叫相同的音响玩具——叫猫。用泥土做一个中空的猫头、虎头或狮子头,底下糊纸成鼓面,中央透穿一根棉线,线上抹松香,玩的时候用手指捏紧线绳向下捋,松香产生的摩擦振动传给纸面引志共鸣,就会发出叫声,故名“叫猫”。
另一种与摇叫相类的音响玩具是摇鼓,小鼓直接挂在摇杆上,杆上插着用铁片做的纵横交叉的拨片,摇动时,小鼓围摇杆转动,拨片拨动用线绞紧的鼓槌,就会击鼓发声。摇鼓的形式变化也在于小鼓的造型,有人形、娃娃形、青蛙形、乌龟形等各种小鼓,均用泥土模印成形,或经火焙烧为陶质。也有的地方用竹筒锯成小圈或用竹条弯成小圈做鼓。大凡泥玩具之乡如山东高密、掖县、河北新城泊镇及江苏无锡等地都有不同式样的摇鼓。现在,这种民间玩具已经被开发,引入工业玩具系统,许多玩具厂家设计做出硬塑料的摇鼓,造型、色彩都更加精美,并减轻了重量增强了安全系数。

|